助人助己:学习心理咨询如何改变我的生活

发布于 2025-10-21 15:17:28

四年前的我,像一只被困在玻璃罩里的困兽 —— 工作中因领导一句批评就彻夜难眠,反复纠结 “是不是自己能力太差”;和伴侣相处时,总因对方晚回消息陷入 “他不爱我” 的焦虑,最后闹得两败俱伤;闺蜜向我哭诉婚姻矛盾,我只会急着说 “你应该离婚”,反而让她更沉默。那时的我,既看不清自己的情绪困境,也走不进别人的内心世界,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报名了社区组织的心理咨询体验课,生活才撕开了一道照进光的缝隙。

最初接触心理咨询,我只是想 “治好自己的玻璃心”。第一堂 “认知重构” 课上,老师举了个例子:同样是 “同事没打招呼”,有人觉得 “他讨厌我”,有人觉得 “他可能没看见”,不同认知会引发截然不同的情绪。这句话像惊雷般击中了我 —— 我不正是那个总把小事往坏处想的人吗?课后我试着用老师教的 “认知日记” 梳理:前几天领导批评我 “报告有漏洞”,我的第一反应是 “我太没用了”,但客观分析后发现,漏洞是因为数据核对时时间紧张,并非能力问题。当我把 “自我否定” 换成 “下次提前预留核对时间”,压在心里的石头突然就落了地。这种 “看清自己想法” 的能力,让我第一次摆脱了情绪内耗的怪圈。​

情绪管理的突破,是学习过程中最直观的改变。以前我遇到压力会暴饮暴食或闷头大哭,后来通过 “正念呼吸法” 和 “情绪命名” 调整状态。有次项目 deadline 临近,团队又出了差错,我差点当场发火。但我突然想起 “情绪命名” 的方法,在心里默念:“我现在很焦虑,也很愤怒,因为担心项目失败。” 当情绪被清晰 “看见” 时,冲动瞬间平息。我深吸三口气,转而和团队一起梳理问题:“现在不是指责的时候,我们先列出漏洞,再分工补救。” 最后项目顺利完成,同事说:“没想到你这么冷静,换以前早就急哭了。” 其实我知道,不是我变坚强了,而是心理咨询教会我 “和情绪做朋友”,而非被它操控。​

人际关系的重建,让我真正体会到 “理解” 的力量。以前和妈妈聊天,总绕不开 “催生” 的话题,每次都以 “你根本不懂我” 的争吵结束。学习 “共情式沟通” 后,我试着换一种方式:“妈,你总说想抱孙子,是不是怕我老了没人照顾?” 妈妈愣了几秒,红着眼眶说:“我是怕你以后生病,身边连个递水的人都没有。” 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她强势背后的牵挂,也坦诚地说:“我不是不想生孩子,只是现在工作压力大,想再准备两年,你放心,我会照顾好自己,也会和你及时沟通。” 那次聊天后,妈妈再也没逼过我,反而会主动问我 “最近累不累”。原来,好的关系不是说服对方,而是看见彼此的需求,这正是心理咨询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课。​

而 “助人助己” 的真谛,是在我成为企业 EAP(员工心理援助)志愿者后才真正领悟的。去年,同事小林因为连续三个月绩效不达标,变得沉默寡言,甚至偷偷抹眼泪。我主动找她聊天,没有说 “你要加油”“别灰心”,而是分享了自己曾经因工作失误自我否定的经历:“我以前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,甚至想过辞职,后来才发现,偶尔的失败不代表什么,重要的是找到问题所在。” 小林抬起头,眼里满是惊讶:“原来你也有过这种时候?” 接下来的一个月,我陪着她用 “SWOT 分析法” 梳理工作优势与不足,帮她制定细化的目标,比如 “每周向领导请教一次工作方法”“每天总结一个工作亮点”。慢慢的,小林的绩效有了起色,她笑着对我说:“谢谢你,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 看着她重拾信心的样子,我突然意识到:在帮助小林的过程中,我也在重温自己的成长之路 —— 那些曾经让我痛苦的经历,如今都成了照亮别人的微光,而这份 “被需要” 的感觉,也让我更肯定自己的价值。​

现在的我,不再是那个敏感脆弱的 “玻璃人”:面对批评,我能客观看待问题,而不是自我攻击;面对亲密关系,我能坦诚表达需求,而不是用焦虑绑架对方;面对他人的困境,我能耐心倾听陪伴,而不是随意给出建议。有人问我:“学习心理咨询是不是让你变成了‘情绪圣人’?” 其实不是,我依然会有难过、愤怒的时候,但我学会了不逃避情绪,也学会了用更温柔的方式处理问题。​

心理咨询于我,从来不是一本 “解决问题的说明书”,而是一把 “认识自己、理解世界的钥匙”。它让我在自我成长中学会了爱自己,在帮助他人时学会了爱世界,而这份 “助人助己” 的双向奔赴,让我的生活从迷茫焦虑,变成了从容温暖。这便是学习心理咨询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—— 它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,更重塑了我的人生态度。

0 条评论

发布
问题